【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否直接关系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了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性。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改进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完成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师;观念转变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数学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技能的培养,反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发散的数学思维。数学这门学科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即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同时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技能和发散性的思维,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数学课程的改革究竟该怎样进行?数学教师的观念究竟包括哪些?为什么要进行观念转变?面对数学课程的改革,哪些观念要转变?又如何进行转变? 一、什么是数学教师的观念 观念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思想,理性认识,这自然是一个准确的客观的解释。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数学教师的观念就是教师对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以及对于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看法。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数学教育教学,他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数学和学生,这其中就必然包含了数学教师对其所进行的数学教学以及数学的相关教育的看法,这可以称为数学教师的教育观;数学教师对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看法,称为数学教师的数学观;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学习的看法,称为学习观;以及数学教师对如何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的看法,称为教学观。因此,数学教师的观念主要是包括教育观、数学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 二、数学教师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一个数学教师而言,他(她)的教育观、数学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就都是属于个人观念的范畴。数学教师的这些观念也都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观念都是在各自长期的学习、反思、教学实践以及与同事的经验交流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在对数学的学习和数学教学以及数学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上的差异,必然就造成了观念上的差异,但这些相互之间有着不少差异的观念却又在相同的数学教育的大环境下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了一种占主要地位的与目前的数学教学这个大环境相适应的一种观念,于是,这种观念便成了许多数学老师对待数学教学的观念,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对这种大部分教师的数学观念采取拿来主义,成为了自己的数学观念,还有的数学老师,他原本的数学观念可能与这种主流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是为了适应社会,适应这种主流的数学教育的观念,他不得不做出妥协,向主流观念靠近,于是就出现了数学教学观念基本一致、模式化的局面。 三、为什么要改变数学教师的观念 自古以来,任何一位教师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在看来,教师的这个定位不仅限制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也确定了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这种定位,使得教师在心里上有了一种权威感,使得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了不容怀疑的对象,教师说的话就是对的、一定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否则你就是老师眼中的差学生,这成为了现在学校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表面上看,学生们听老师的话,一切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似乎达到了学校管理学生的目的,其实恰恰相反,这反而影响了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使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处在了矛盾的中心。学生对老师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是敬畏!于是,对学生而言,对老师越是敬畏,就越步步为营,小心翼翼,生怕出错。相反的,作为老师,就和学生越来越缺乏沟通,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增长了教师那种至高无上的感觉。因此,在以成绩为主,成绩说明一切、压倒一切的风气下,对学生随意的打骂,体罚,一度成为了学校教师管理学生,提高学生成绩的“铁方法” ,“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这句古话更是成为了老师们对这种体罚教育滥用的借口所在。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了的伤害,最为严重的是,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许多学生因此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的心理,更有甚者,因为无法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而选择了轻生。 |